说到京剧,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名字是梅兰芳。然而,要深入了解20世纪初的戏曲舞台,就无法绕过一个重要人物:孟小冬。她的名字虽然不如梅兰芳响亮,却同样闪耀着独特的光芒。
孟小冬的人生,可以用“起点高,却跌得更狠”来形容。但这样的总结未免过于简单,她绝非靠运气走过一生。她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定,每个阶段都在竭尽全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位置。只是命运最终还是将她推向了孤独的尽头。
她去世时,身边没有亲人陪伴,也坚决拒绝去医院治疗。医生们焦急地劝说,她却平静地回应:“没用的。”这句话道尽了她一生的无奈与坚强。
孟小冬生于1908年,家境是典型的戏曲世家。父亲孟鸿群是京剧老生,名声赫赫,对独生女的期望极高。她四岁起就开始学戏,别人学认字,她练念白,别人背课文,她练唱腔,训练极为刻苦。
这种近乎“父教式”的严苛培养并没有让她反感,反倒激发了她强烈的斗志。到17岁时,孟小冬已经能独自登台,稳稳地扛起了大梁。在那个残酷的戏班子里,没有真本事根本站不住脚,台下观众也不会轻易买账。她的扮相、唱功和舞台气场,都让人信服无疑。
展开剩余77%她的名声最初是在天津崭露头角。天津作为北方戏剧的重要据点,她凭借真才实学,一步步打拼,不靠容貌靠实力。她遵循着老一辈的规矩:“北京学艺,天津唱红,上海赚钱。”一路走得既听话又精明。
到了北京,孟小冬开始用实力向偶像挑战。1925年,她主演的《探母回令》轰动一时,她的表演沉稳大气,刚柔并济,许多原本质疑女人唱老生的声音都被她压制。她的“冬皇”外号,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开始流传。
同年,她遇见了她的梦中情人、也是命中注定的“劫”:梅兰芳。两人因戏结缘,在《四郎探母》排练时,梅兰芳一句“就像夫妻在谈心”被观众当真,成了他们恋爱的起点。孟小冬的父亲也同意这门婚事,但强调“必须是正房”。齐如山二话不说答应,“王氏病重,冬小姐进门就是正房。”
但事情并非如她所愿。梅兰芳没有遵守承诺,孟小冬被囚禁在冯公馆,禁止登台和公开露面。她问齐如山为什么,得到的回答是:“你现在是夫人,哪里还有登台的理由?”一位有十多年经验的老生,就这样被关进了深宅大院。
她心里明白,这场婚姻不过是一场利益的安排。转折点出现在一次意外的刺杀事件。一名疯狂戏迷李志刚听说孟小冬嫁给梅兰芳后,怒火中烧,闯进冯公馆意图劫持梅兰芳,结果误杀了梅党成员张三。
事件闹大后,梅兰芳的原配福芝芳强烈反对孟小冬进门,还以死相逼。梅兰芳最终退缩,他并非不爱孟小冬,而是更珍惜自己的名声。
孟小冬终于明白,从一开始她就不是“正房”,只是满足商业利益的“搭档”。她痛心疾首,在祧母的丧礼当天被阻挡在门外,梅兰芳让她回家等待消息,而那个消息从未到来。
1933年,她在《大公报》连续刊登三天声明,正式与梅兰芳断绝关系。这是她人生中最硬气的时刻,声明中写道:“是我辜负了他,还是他对不起我?”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悲愤和无奈。
作为重情之人,情场失意后,孟小冬一度封闭自己,但舞台依旧在召唤她。1935年,她参加杜月笙组织的义演,住进了杜家四姨太姚玉兰的家中。杜月笙早在1919年就看过她的演出,印象深刻。
多年后两人重逢,开始频繁往来。杜月笙欣赏她的才华,更欣赏她的个性。与梅兰芳的冷淡不同,杜月笙直爽豪放。他追求多年,却从不强迫。孟小冬遇到困难,他慷慨解囊;她想演戏,他出面撑腰;她提出要求,他全部满足。
1947年,杜月笙终于把她接进家中。1950年,两人在香港低调结婚。那时杜月笙已病重,坐在轮椅上完成婚礼。这一次,孟小冬终于得到了真正的“名分”。
婚后,杜月笙多次叮嘱她:“我死后你别再唱戏,会被欺负的。”杜月笙去世时留下11万美元遗产,孟小冬得到了其中最多的两万美元。
随后孟小冬移居台湾,过上深居简出的生活,吃斋念佛。作家蔡康永曾在饭馆偶遇她,形容那时的她面色灰暗,已经没有当年“冬皇”的风采。
她从不再提及梅兰芳,连旧照片也不愿保存。1977年,肺气肿严重时,医生建议住院治疗,她却坚决拒绝,也没有告诉亲友。她的人生,最终悄无声息地结束。
去世那天,姚玉兰的子女披麻戴孝送她最后一程。她没有和杜月笙合葬,而是独自安息在一座佛教墓园里。
孟小冬的一生,浓缩成两个字:倔强。她不依赖男人,不卖身求荣,也绝不妥协。哪怕被命运一再击打,她都坚强站起。哪怕最终孤独离去,她也拒绝医院的束缚,不愿再被安排。
她从梅兰芳身上懂得:爱一个人无可厚非,但不能爱到失去自我;从杜月笙那里,得到了迟来的温柔和理解。她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既有骨气又有才华的女性。她不是台上为他人唱戏的“戏子”,而是为自己而唱的“冬皇”。
参考资料:
《孟小冬传》 吴文涛著
《杜月笙外传》 金庸出版社
《梅兰芳自传》
发布于:天津市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,撮合网配资,炒股配资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